城市雕塑的大討論
更新時間:2018-04-17 16:02:28 字號:T|T
日前,一項關于全國十大丑陋雕塑的評選活動公布結果,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一場關于城市雕塑的大討論。此次評選由搜狐網發起,歷時3個多
日前,一項關于“全國十大丑陋雕塑”的評選活動公布結果,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一場關于城市雕塑的大討論。
此次評選由搜狐網發起,歷時3個多月,總投票數近500萬張,***后產生了“全國十大丑陋雕塑”,北京望京新地標、重慶“記憶山城”吊腳樓等10處城市雕塑均名列其中。
這些雕塑為何能夠通過層層審批的呢?雕塑家景育民認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城市雕塑的管理者和決策者缺乏相應的藝術審美水平,加之甲方不恰當的干預,使城市雕塑藝術發生了扭曲,淪為“權力的藝術”。
此外,藝術家個人的學術水平、創作經驗、職業操守也局限了雕塑作品的高度,這也是城市雕塑同質化、雷同、模仿甚至抄襲等現象層出不窮的根源所在。
提起“海的女兒”,我們會想起丹麥哥本哈根;提起小“尿童”于連,我們會想到比利時布魯塞爾……雕塑,因城市而聞名;城市,也因雕塑而升華。
城市雕塑作為一種空間藝術,具有一定的公共屬性,是社會文化和公共意識的一種表達。公共環境給予了現代雕塑多樣化的解讀,但如果把一尊雕塑不加考慮地放置在任意的環境中,則會弱化雕塑本身具備的文化意義。
據悉,此次評選結果******由網民通過網絡票選得出,雕塑家、藝術家、理論家并不參與任何意見。美術專家王明賢在發言時稱:“從專業的眼光來審視,評選結果中有的雕塑其實并不丑陋,也許只是因為大眾還不能接受它的藝術表現方式。”
考慮到藝術本身具備的實驗特性,許多啟發式的城市雕塑與公眾的大眾審美期待出現偏差也***情有可原。搜狐文化頻道主編雷劍嶠在發言時稱:從評選結果可以看出,藝術家和普通公眾在審美標準方面存在著一定的脫節,而如何讓這兩方面有一個更好的對話,逐漸把這個錯位的脫節彌補上才是本次評選的要義所在。
元典美術館長梁克剛認為,網民與專家意見的相左正是中國全民審美教育缺失的體現。大眾審美期待與精英藝術的超前意識之間存在著鴻溝,而這個鴻溝的填補***是城市雕塑今后的努力空間。藝術家和評論家應該主動地成為橋梁,以開放性的對話姿態向大眾普及、解釋抽象的、觀念化的意識。